CHINESE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高级检索
  • 4,4,8,8-四硝基-2,6-二氧杂金刚烷的合成及表征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6期
  • 5-硝基-3-(三硝基甲基)-1H-1,2,4-三唑富氮含能离子盐的合成与性能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5期
  • 1-甲基-3,4,5-三硝基吡唑(MTNP)的简易合成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4期
  • 隧道内甲烷蒸气云爆炸特性及杀伤效应研究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3期
  • 基于音频信号的含能材料撞击感度机器学习识别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2期
  • 机器学习辅助的烃类分子性质预测与燃料的高通量筛选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1期
  • 叠层复合装药爆炸过程中铝粉分布及后燃释能特性
    含能材料 | 2024年第12期
  • C8H24N4(ClO4)4和C8H24N4(NO3)4∙2H2O的合成与性能
    含能材料 | 2024年第11期
编辑推荐
  • 0
  • 0
  • 0
  • 0
  • 0
  • 0
  • 含能材料的高能化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从第一代单质含能材料TNT,到二代RDX、HMX,以及三代CL-20,它们的释能方式主要是CHON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极限为2.0—2.2TNT当量,进一步发展受限。全氮化合物材料是以高生成焓、N-N高能键断裂释能方式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含能材料,理论估算能量极限可以达到3.0TNT当量以上,但其常态稳定性和制备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发展过程缓慢。在CHON与全氮之间寻求一个中间物质状态,即高氮化合物,其释能方式以高能键断裂为主,辅以氧化还原反应耦合协同增效,这样为其能量水平大于2.2TNT当量物质创制,提供了实施可能性,设计同时兼顾了能量稳定性安全性制备难易程度的平衡关系。高氮含能化合物创制专题,选择刊载了高氮/全氮含能化合物的近期部分研究成果,包括观点1篇,研究论文10篇,综述2篇,以供国内外含能材料创制和应用同仁一起交流,共同促进推动新一代含能材料发展进程。
  • 云爆/温压含能材料与传统混合炸药相比,具有高能量、高安全特征,可形成长时高温、高压、窒息等传统炸药不具备的毁伤效应,特别适用于打击丘陵、丛林、堑壕、碉堡等半封闭或封闭空间内的有生力量,并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21世纪以来,云爆/温压含能材料的多次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更被世界各国争相研制。 尽管云爆/温压含能材料已经实现了初步应用,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然存在诸如云爆燃料激波抛撒雾化机理不清晰、装药结构对温压炸药释能机制影响不明确、新型氧化剂应用安全性研究不完善、应用场景对毁伤效应影响规律研究不全面等问题。为此,本刊特组织出版“云爆/温压含能材料”专题。专题共收录6篇论文,其中观点1篇,综述1篇,研究论文4篇。从云爆/温压含能材料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燃料流变机制、炸药能量释放机理、新型氧化剂应用安全性、装药结构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希望本专题的出版,可以加强相关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我国云爆/温压含能材料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所有来稿作者、审稿专家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 改善材料性能、发展新型品种一直是含能材料研究的核心任务。任何材料的宏观性能都是由其化学组成和组织结构两个要素决定的,含能材料的发展以往偏重于组成变化,即研发新化合物和新配方,近年来,含能材料的多尺度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含能材料结构的设计和调控已成为改善含能材料性能的有效手段,复合含能材料的组装也成为新材料创制的一个深具潜力的方向,为含能材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更好地展示含能材料在微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等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新成果,促进含能材料能量与安全水平的双向提升,特组织出版“含能材料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专题。本专题共13篇论文,其中观点1篇、综述1篇、研究论文11篇,介绍了含能材料不同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工艺、性能研究的基础理论或新技术。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含能材料相关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含能材料技术的研究创新提供帮助,推动我国含能材料相关学科的健康持续发展。
  •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会造成严重的杀伤和破坏作用。爆炸事故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含能材料的爆炸效应和安全防护已成为公共安全等领域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学者在含能材料等爆炸物的爆炸效应和防护结构分析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本专题共收录论文10篇,其中研究论文9篇、综述1篇,对含能材料等爆炸物的爆炸效应、防护结构在爆炸冲击波及破片侵彻下的动态力学行为和防护机理进行了分析研讨,为推动爆炸防护技术的发展和含能材料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 发射药是身管武器的动力能源,其设计的先进性是决定装备射程、精度、威力等性能的核心与关键。随着装备系统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发射药的能量、能量释放控制、环境适应性、武器匹配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发射药科研工作者在新型功能添加剂设计、先进发射药制造工艺、能量释放控制方法、发射药综合性能评价、应用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发射药与装药的综合性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此,特组织出版“发射药与装药设计”专题。本专题共收到12篇论文,综述2篇,研究论文10篇,从科学原理、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等角度展示了发射药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并分析、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发射药相关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为发射药技术的科学研究、行业管理、企业制造等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发射药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 含能化合物能量与安全性的矛盾极大限制了高能材料在高价值平台中的应用,同时也制约了装备的性能提升。因此,研制兼顾高能量与高安全性的新型含能化合物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富氮杂环骨架多数具有平面共轭结构、高热稳定性、以及丰富的可修饰化学位点等特点。通过向富氮杂环骨架中合理引入致爆基团和稳定化基团,有助于实现分子能量密度和稳定性的协同提升。近年来,富氮杂环含能化合物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新型骨架设计策略、分子构建方法、性能评价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含能材料综合性能跃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优先出版
  • |
  • 预出版
  • |
  • 当期目录
  • |
  • 专辑论文
  • |
  • 学术观察
  • |
  • 年度排行
  • |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 李浩, 宫正, 任勇, 孙杰

      优先出版日期:2025-07-02  DOI: 10.11943/CJEM2025038

      摘要:为解决硝酸钾(KNO3)吸湿导致的硼/硝酸钾点火药贮存下降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原位反应与溶剂-反溶剂法的双层包覆改性策略。首先,通过硬脂酸与醋酸铜原位反应在KNO3表面构建硬脂酸铜(CuSt₂)包覆层,其次,采用溶剂-反溶剂法在KNO3@xCuSt2表面包覆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F2314),制备CuSt2@F2314双层包覆KNO3,最后,将双层包覆KNO3和B按照质量比3∶1均匀混合,获得配方优化改进的B/KNO3@xCuSt2@yF2314点火药,以协同调控点火药的疏水性能及反应活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证实了KNO3颗粒表面依次包覆了CuSt2和F2314。利用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样品的疏水性,同时使用热分析仪、激光点火试验评价改性KNO3对点火药热反应和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St2@F2314双层包覆KNO3的疏水性能优于CuSt2和F2314单包覆KNO3的疏水性能(未包覆的KNO3水接触角为0°),当CuSt2和F2314双包覆层比例分别为6%和2%时,制备的KNO3@6%CuSt2@2%F2314及其硼基点火药的综合性能最优,KNO3@6%CuSt2@2%F2314的水接触角提高至95.8°,B/KNO3@6%CuSt2@2%F2314的放热量提高至3200.67 J·g-1,与未改性KNO3和B(质量比3∶1)均匀混合获得的B/KNO3点火药(2601.69 J·g-1)相比提高23%,同时热反应的起始温度降低约23 ℃。激光点火试验结果显示,与B/KNO3点火药相比,B/KNO3@6%CuSt2@2%F2314点火药的点火延迟时间短,火焰稳定,具有良好的激光点火性能。本研究通过KNO3表面双包覆层的构筑,实现了B/KNO3@6%CuSt2@2%F2314点火药疏水性能与反应活性的协同增强。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陆邱, 彭永, 王子国, 程浩, 李翔宇, 李志斌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28  DOI: 10.11943/CJEM2025072

      摘要:为高效衰减坑道内爆炸冲击波强度,提出了在坑道内设置连续多个扩散室的防护设计思想。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系统探讨了多级扩散室结构参数对消波效率的影响规律,考察了冲击波压力为2~11 MPa、正压时长为18.25~1000 ms在含单/双/三级扩散室坑道内的传播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扩散室数量的增加可有效提升坑道的消波效率,冲击波经过三级扩散室坑道后的压力峰值比经过相同长度无扩散室直坑道的压力峰值低81.08%,而扩散室之间的间距对坑道消波效率的影响比较有限;在扩散室总长度相等条件下,相比单个长的扩散室以及二级扩散室,三级扩散室对冲击波的衰减效果最好;相同正压时长下随着冲击波压力的增大,多级扩散室坑道的消波效率缓慢增强;相同超压峰值条件下,三级扩散室坑道的消波效率随正压时长的增加而大幅降低,但在1000 ms正压时长下仍能保持43.38%的消波效率。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张佩炜, 杨海君, 江天宇, 陈诗罗, 刘天林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28  DOI: 10.11943/CJEM2025054

      摘要:四氮杂双环分子以其高密度和爆轰性能受到含能分子合成人员的广泛关注。为拓展四氮杂双环分子的骨架类型和探究不同骨架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硝基胍、乙二醛和尿素为原料,采用两步环化反应构建出四氮杂双环骨架,再进行的硝化的方法,获得了2-硝基-3-酮-7-硝亚胺基-2,4,6,8-四氮杂双环[3.3.0]辛烷(4),该化合物是一种同时兼具甘脲与甘胍结构的新型四氮杂双环分子。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对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认,获得骨架化合物晶体3·0.5H2O和目标化合物晶体4。其中目标化合物晶体4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密度达到1.881 g·cm-3(150 K),晶胞参数为a=6.5172(3) Å,b=9.4087(4) Å,c=13.6334(5) Å,α=γ=90°,β=102.542(2)°。对化合物4进行TG-DSC同步热分析测试,使用原子化法和EXPLO5软件计算其生成焓和爆轰性能,BAM方法测试其机械感度,结果显示化合物4热分解温度达到243 ℃,理论爆速爆压分别为8538 m·s-1,30.17 GPa,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分别为10 J,120 N,具有良好的爆轰性能和热稳定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程兵, 叶福, 汪泉, 徐颖, 程扬帆, 李洪伟, 王梦想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26  DOI: 10.11943/CJEM2025040

      摘要:为了研究孔内分层装药爆破破岩成腔机理,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探究孔内分层装药对深孔掏槽破岩成腔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数值模拟揭示岩体破坏抛掷历程与破岩成腔机理,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孔内分层装药能够实现炸药能量的均匀分布和先后释放,可以消除槽腔上部大块岩石、削弱槽腔底部围岩的约束作用,从而达到96.5%的成腔效率;数值模拟实现了爆破历程的可视化,并且模拟结果证实了能量的均匀分布和先后释放对破岩成腔的有利作用;与传统掏槽爆破技术相比,采用孔内分层装药掏槽技术,循环进尺和炮孔利用率分别提高了0.45 m和17.3%,炸药和雷管单耗分别降低了0.42 kg·m-3和0.21 PCS·m-3,证实了孔内分层装药掏槽技术在深孔爆破中的适用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曾晓云, 穆慧娜, 秦国圣, 王寅, 李晓刚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18  DOI: 10.11943/CJEM2025043

      摘要:针对火工序列能量传输界面的可靠性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仰统计推断法的可靠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能量传输界面数据的随机性特征,通过构建性能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将先验知识与试验数据有机结合,实现了对界面可靠性的精确评估和随机性量化。研究首先建立了火工序列能量传输界面的可靠性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信仰统计推断的可靠性评估算法框架;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分别与分位数修正法、蒙特卡罗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量为3到70时,基于信仰统计推断法的评估结果与真实值的偏差最小,且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在样本量小于等于10情况下,该方法表现出更接近置信度的覆盖率和良好的稳定性,有效克服了传统方法对样本量的依赖问题,为火工序列能量传输界面的可靠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方法。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李亮, 赵杨, 金波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13  DOI: 10.11943/CJEM2025044

      摘要:类胡萝卜素具有优异的自由基捕获能力和较低的生物毒性,为探究其作为推进剂安定剂的应用潜力,采用差热分析法、甲基紫试纸试验、等温热失重法、真空安定性试验和绝热加速量热法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虾青素4种典型类胡萝卜素对硝化棉和吸收药体系的安定作用。结果表明,4种类胡萝卜素均可显著增强硝化棉及吸收药的热稳定性,其安定效果优于传统安定剂。其中,虾青素使硝化棉的甲基紫试纸变色时间延长40 min,热失重率降低17.90%,绝热分解最高温升速率降低0.134 ℃·min-1,单位质量释放的气体压力减少12.0 kPa;使吸收药的甲基紫试纸变色时间延长34 min,热失重率降低14.18%,表现出最优异的性能。结合自由基清除能力测试和中间体结构分析对类胡萝卜素的安定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类胡萝卜素能够高效捕获氮氧自由基,当浓度达到8 mmol?L-1时,其清除率接近90%,有效抑制了硝化棉和吸收药的自催化分解过程;同时,其生成的二次衍生物不含亚硝胺基团,显著降低了毒性风险。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柳剑, 白帆, 张龙辉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13  DOI: 10.11943/CJEM2025021

      摘要:炸药水下近场爆炸压力高、衰减快,测试难度大。为探究含铝炸药水下近场爆炸冲击波载荷及其驱动特性,根据强冲击波驱动气背金属板运动理论,建立了基于金属板运动计算入射冲击波压力的模型。采用数值仿真方法探究球形TNT装药水下爆炸2 R0~6 R0(装药半径)距离处自由场冲击波压力及其对3 mm厚度钢金属气背飞片的驱动规律,并根据飞片速度-时程数据计算得到了发生空化现象前的冲击波压力。通过TNT炸药水下爆炸5 R0处驱动3 mm气背金属飞片的试验,验证了冲击波压力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含铝炸药,2 μm铝粉含量每增加5%,飞片加速时间增加约4.4%;铝粉粒度越大,飞片的加速时间越长,而最大速度却显著减小;20 μm及2 μm铝粉在爆轰反应区吸收能量,导致TNT炸药爆压、爆速下降,而200 nm铝粉在可能在爆轰反应区部分参与反应并正向支持爆轰波传导。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张云峰, 高浩鹏, 吴易烜, 随亚光, 刘文祥, 张德志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13  DOI: 10.11943/CJEM2024297

      摘要:近年来,基于工程经验的快速计算方法逐渐成为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评估的重要工具之一。为综合评估5种典型快速计算方法(FIST方法、等效当量-爆炸距离图表法、等效动载法、能量法以及等效当量法),开展了2种工况下3层足尺砖混建筑内爆试验。采用上述5种快速计算方法对不同爆炸工况下的建筑内爆毁伤进行评估,提出了五维计算能力评价指标及打分规则,基于此对比分析了各快速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其毁伤评估能力差异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改进建议。结果表明:等效当量-爆炸距离图表法对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评估适用性较差;FIST方法、等效当量法对砖墙构件计算精度较高;能量法对楼板构件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效率偏低;等效动载法计算效率较高,但计算精度偏低。充分考虑冲击波在复杂建筑结构内的传播规律,通过提高数值模拟规模修正当量传播系数是FIST类方法和等效当量类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董英楠, 姜一帆, 赵凤起, 李思恒, 刘丁, 曲文刚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11  DOI: 10.11943/CJEM2024304

      摘要:核壳结构能有效抑制Al基复合材料燃烧产生的大颗粒Al凝团,提升Al粉释能效率,改善Al粉的点火性能和燃烧释能特性。本研究从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出发,介绍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组成对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能量释放效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并给出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潜在的应用与发展方向:优化核壳结构制备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调控包覆材料组分或在基体-包覆层界面构筑功能化介层,可有效改善材料燃烧过程中的传质传热特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王哲君, 张砚珅, 强洪夫, 陈家兴, 武锐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11  DOI: 10.11943/CJEM2025049

      摘要:为研究三组元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在不同温度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力学性能,基于自研机械式蠕变性能测试装置、温湿度环境箱和高清相机等设备,开展了10 ℃、25 ℃、40 ℃和55 ℃ 4个环境温度下0.072~0.712 MPa应力水平范围内推进剂的蠕变力学响应测试,获得了应变-蠕变时间曲线及典型力学性能参数随试验环境温度和应力水平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反映较宽加载条件下推进剂破坏性能的蠕变断裂时间主曲线。结果表明,随应力水平提高,推进剂的应变-蠕变时间曲线特性由3阶段转变为4阶段,而环境温度的升高可降低使曲线特性呈现4阶段的临界应力水平,且该应力水平满足指数型下降规律,其数值从10 ℃条件下的0.562 MPa降至55 ℃时的0.262 MPa,降低比值达53.38%;推进剂的初始蠕变柔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几乎不随应力水平升高而改变。当环境温度和应力水平均升高时,蠕变速率增大、蠕变断裂时间缩短、累积损伤程度增大、累积损伤速率加快,而断裂应变总体上仅对应力水平的改变比较敏感,且随应力水平提高而呈线性增加趋势。55 ℃、0.412 MPa作用下的蠕变速率约为10 ℃同等应力水平时的493倍,蠕变断裂时间约为25 ℃同等应力水平时的2.14%;基于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蠕变断裂时间和应力水平的双对数试验数据,利用环境温度-应力水平等效关系,建立了推进剂的蠕变断裂时间主曲线,并获得了主曲线和温度移位因子的指数型数学表达式,采用该表达式经计算确保25 ℃条件下立式贮存的SRM药柱在15年内不发生蠕变断裂破坏的加载应力水平应低于0.2176 MPa。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张学深, 沈肖胤, 周辉, 王学仁, 丁丽, 张东升

      优先出版日期:2025-06-11  DOI: 10.11943/CJEM2025064

      摘要:提高装药结构完整性对保障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对HTPB推进剂粘接试件开展多角度拉伸加载试验,拉伸过程中使用双目相机结合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粘接试件的变形场进行分析;根据试件的细观结构,基于颗粒脱湿、基体断裂以及粘接界面脱粘三种损伤模式,建立了粘接试件的细观内聚力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索了不同拉剪应力状态下黏接试件的损伤演化规律、开裂机理以及破坏形式。试验结果表明:HTPB推进剂粘接试件在拉剪混合应力状态下更容易发生损伤,随着拉伸角度的增大,试件的承载能力下降并且会产生更大的拉伸位移;临界状态时推进剂粘接试件应变较大的区域即是宏观裂纹萌生的位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一主应力是影响固体推进剂裂纹产生的主要因素并且当第一主应力值大于0.548 MPa时会导致裂纹的萌生;拉伸角度越小,推进剂内部颗粒与基体越容易发生脱湿;拉伸角度越大,推进剂/衬层界面越容易脱粘并且裂纹扩展的位置越靠近推进剂/衬层界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3卷第6期      

      >含能快递
    • 梁导伦

      2025,33(6):555-556, DOI:

      摘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制备与性能
    • 李欢, 周琪, 侯天骄, 王桂香, 罗军

      2025,33(6):557-564, DOI: 10.11943/CJEM2025012

      摘要:以 9-氧杂双环[3.3.1]壬-2,6-二烯为原料经氧化环合、氧化、肟化、偕硝化四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笼状含能化合物4,4,8,8-四硝基-2,6-二氧杂金刚烷。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晶体结构,采用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联用研究了热稳定性,通过EXPLO5预测了爆轰性能。结果表明,4,4,8,8-四硝基-2,6-二氧杂金刚烷的晶体密度为1.75 g·cm-3,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起始分解温度为190.6 ℃,爆速为7705 m·s-1,爆压为25.75 GPa。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陈政国, 张莉, 邹佳, 李浩然, 张笑天, 谢虎根, 石海川, 周乾再, 黄明, 杨海君

      2025,33(6):565-572, DOI: 10.11943/CJEM2025024

      摘要:以5-氨基吡唑为原料,经重氮化环化、环加成和硝化反应合成得到富氮稠环与钾离子形成的三维含能金属有机骨架(3D EMOF)化合物4-硝氨-3,8-二硝基吡唑并[5,1-c][1,2,4]三嗪钾盐(4)。采用核磁共振(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质谱(MS)、X-射线单晶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对化合物4进行了分析表征,运用BAM标准测试方法测试了摩擦感度和撞击感度,并基于等键反应方程与EXPLO5软件预测其爆轰性能。结果表明,化合物4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具有三维金属有机骨架(MOF)结构,150 K时密度高达2.021 g·cm-3;化合物4的热分解温度为203.4 ℃,理论爆速为8717 m·s-1,理论爆压为33.5 GPa,摩擦感度为168 N,撞击感度<3 J。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张鑫慧, 邓沐聪, 张春杰, 胡双启, 冯永安

      2025,33(6):573-580, DOI: 10.11943/CJEM2025047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高能物质,钙钛矿含能材料研究方兴未艾,其种类和数量有待加速拓展。研究采用溶液法合成首个高氯酸基的双钙钛矿含能材料{(C6H14N22[Na(NH4)(ClO46]}n(DPE-1)且制得单钙钛矿含能材料[(C4H12N2)K(ClO43n(PAP-2),研究了DPE-1和PAP-2的化学结构、热稳定性、爆轰性能和机械感度。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DPE-1具有双钙钛矿结构,属Pa-3空间群,PAP-2具有单钙钛矿结构,属Pnma空间群。DPE-1的热分解温度、爆轰能量和机械感度分别为Tdec=368.9 ℃、D=8858 m·s-1p=38.4 GPa、IS>40 J、FS=20 N,与已报道的高碘酸基双钙钛矿含能材料(C6H14N22[Na(NH4)(IO46]}n(DPPE-1)相比均大幅度改变,验证在双钙钛矿结构空间中寻求高性能绿色起爆药的可行性。PAP-2与同系列的单钙钛矿含能材料具有相当的热稳定性(Tdec>280 ℃)和爆轰能量(爆速D>8500 m·s-1且爆压p>30 GPa),但撞击感度显著增高,摩擦感度明显降低。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伍俊英, 王健宇, 刘新航, 胡良, 尚伊平, 刘丹阳, 陈朗

      2025,33(6):581-588, DOI: 10.11943/CJEM2024290

      摘要:硼粉因其较高的质量热值、体积热值和洁净的燃烧产物,常被用作可燃剂,然而硼粉表面的氧化层使硼粉点火困难且燃烧效率低。为此,研究利用氧化硼在乙腈溶剂中易溶解的特性,以热乙腈为控制剂湿法球磨硼粉,去除其表面氧化膜得到活性较高的预处理硼粉;再以乙腈-正己烷为双控制剂,将其与高活性金属铝二次球磨得到硼铝质量比分别为10/90,20/80,30/70,40/60的硼铝复合粉。对预处理硼及硼铝复合粉的形貌特征、热重、点火与燃烧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预处理硼粉的表面氧化硼含量降低,在空气中加热时更容易与氧气反应,质量增加百分数比未处理的硼粉多25.6%;所得硼铝复合粉的表面氧化硼的含量降低,活性硼含量增高,点火燃烧性能显著得以改善,其中硼铝质量比例为60/40的复合粉在空气中加热质量增加93%,低加热速率下点火温度为738.1 ℃,颗粒燃烧时间为11.2 m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推进与发射
    • 陈文聪, 邓皓源, 石情文, 张子怡, 孙一, 罗国强, 沈强

      2025,33(6):589-600, DOI: 10.11943/CJEM2025008

      摘要:为研究聚偏二氟乙烯(PVDF)含量对铝基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包覆量为2%~14%的Al@PVDF复合粉体。结合热重-差热分析、定容燃烧及同步点火等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复合铝粉的热反应性和相应固体推进剂的能量及燃烧性能。结果表明,PVDF包覆结构能显著提高铝粉的热反应性,PVDF包覆量为6%时,铝粉的热增重和放热焓达最大值78.96%和16.14 kJ·g-1。随PVDF含量的增加,固体推进剂的释能量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包覆量为10%时,固体推进剂最大放热量为6026 J·g-1、增压值为4.45 MPa;铝氧反应的点火延迟由53 ms降低至12 ms;燃速压力指数由0.43降至0.36再降至0.26的三阶段演变。冷凝燃烧产物(CCPs)阐明了PVDF含量对燃烧性能的阶段性作用机制:低包覆量(2%~4%)时,热解产物抑制铝熔融团聚;中包覆量(6%~8%)时,能加速颗粒破碎点火,还会诱发二次团聚;高包覆量(10%~14%)时,过量热解产物会促进团聚体在气相区的二次破碎。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强月, 梁导伦, 王军, 王珊, 王建, 许王子, 林日琛, 沈德魁

      2025,33(6):601-609, DOI: 10.11943/CJEM2025065

      摘要:硼(B)基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较大,广泛应用于火炸药领域。研究通过乳液和溶剂蒸发法用不同聚偏二氟乙烯(PVDF)质量含量(5%、10%、15%和20%)制备了B/高氯酸铵(AP)/PVDF复合含能微球,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利用超声悬浮激光点火系统研究了不同PVDF含量的复合含能微球悬浮燃烧特性,通过对B/AP/PVDF复合含能微球微爆燃烧特性的在线诊断,筛选出燃烧特性最优的PVDF含量的微球。结果表明,所得微球表面近似球形,其悬浮燃烧可分为发展燃烧、稳定燃烧和衰减燃烧3个阶段,过程中都伴有“微爆”现象,PVDF含量为10%时具有最大的火焰面积和亮度,最强的BO2发射光谱(11291.8 counts),最大的BO2峰值面积积分(128516.8)和最高的表面燃烧温度(1243.8 ℃),这些结果表明微球的PVDF含量为10%时具有最优的燃烧特性和能量释放特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洪天骄, 康燕, 田鹏飞, 轩福贞

      2025,33(6):610-616, DOI: 10.11943/CJEM2025009

      摘要:为了研究原位光谱技术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体系含能材料固化反应过程监测中的应用,采用原位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3,3-双(叠氮甲基)氧杂环丁烷与四氢呋喃共聚醚(PBT)-TDI体系固化反应前后谱图,分析了可用于定量监测固化反应进程的拉曼特征峰,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估;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反应物和产物的拉曼光谱图特征峰振动模式进行了指认,讨论了利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方法监测的固化反应结果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PBT-TDI体系拉曼光谱中的1534 cm-1峰信噪比过低,不适用于定量分析;基于拉曼光谱中1743 cm-1峰计算的体系反应程度高于1505 cm-1峰及红外光谱2269 cm-1峰所得结果;拉曼光谱中的1505 cm-1峰与异氰酸酯基团(NCO)伸缩振动相关,由1505 cm-1峰和红外光谱2269 cm-1峰计算得到的反应程度结果间的差异来自于单个NCO基团参与反应的TDI分子数量,两者具有互补作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周涛, 杜燕桃, 谢旭源, 钟山伟, 俞育洋, 刘向阳, 周东谟

      2025,33(6):617-624, DOI: 10.11943/CJEM2025028

      摘要:设计了一种固体推进剂固化体积收缩率测试装置,开展了HTPB/IPDI推进剂固化体积收缩率在线监测试验,获得了推进剂固化过程中的固化体积收缩率与时间变化关系,通过构建固化体积收缩率-固化度-固化动力学关联关系,获得了推进剂在固化过程中的固化度变化规律以及固化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HTPB/IPDI推进剂固化过程中固化体积收缩率变化呈三段式S型变化规律,最大固化体积收缩率约为0.108%,最大固化反应速率为7.809×10-6;在等温固化过程中HTPB/IPDI推进剂的固化反应速率曲线呈钟形曲线,推进剂热固化具有自催化特性;HTPB/IPDI推进剂自催化动力学模型的指前因子A0为379.087 s-1,反应级数mn分别为0.711、1.501。研究结果为测试推进剂固化体积收缩率、明晰复合固体推进剂固化反应特征提供一种新方法。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朱金灿, 王超, 曹洪滔, 王敦举, 张浩斌, 李诗纯, 金波, 刘渝

      2025,33(6):625-634, DOI: 10.11943/CJEM2025060

      摘要:超细六硝基茋(HNS)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高压短脉冲性能,在冲击片雷管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在超细HNS的使役过程中因其高表面能,易发生固相熟化。尽管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温度、残余溶剂和时间等因素对超细HNS固相熟化过程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或少数几个因素的分析,尚未建立能够整合多种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为此,研究基于先前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SAXS)在不同温度条件和残余NN-二甲基甲酰胺(DMF)含量下获得的比表面积(SSA)和相对比表面积(RSSA)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以及优化的经验模型,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时间、温度和残余DMF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在训练集上,随机森林预测的R2达到了0.9989,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的R2为0.9091,优化后的经验模型的R2为0.9129。通过对比这三个模型的预测效果,找出了最适合预测超细HNS固相熟化进程的模型。此外,通过纯度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揭示了颗粒特性的差异对超细HNS固相熟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预测超细HNS固相熟化进程的方法,为探索其熟化机理及优化贮存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罗春旺, 苟瑞君, 于晓东, 张树海, 张鹏, 裴水旺

      2025,33(6):635-644, DOI: 10.11943/CJEM2024279

      摘要:为了探究异形装药结构药柱压制效果以及压制安全性的影响因素,采用Marc有限元软件的连续介质动力学方法对装药直径D=88 mm、成型高度H=132 mm、锥角α=60°的异形JH-2药柱压制成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系统研究了压制压力、压制速率、初始相对密度、摩擦系数以及保压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药柱成型密度及内部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型异形装药内部密度和应力分布不均匀,存在明显的密度松散区和应力集中区域;压制压力、初始相对密度、保压时间和摩擦系数同时影响药柱的成型密度和应力分布,压制压力、初始相对密度和压制速率以及装药结构则是影响异形药柱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针对此异形装药结构,当压制压力取300~350 MPa、压制速率为1.5 mm∙s-1、初始相对密度为0.65、摩擦系数为0.15、保压时间选择120 s时,异形药柱的密度分布相对均匀,应力梯度差小,能提高成型质量,减小应力集中并避免裂纹产生,保证装药安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蔡灿伟, 宁全利, 邓海飞, 张之文, 刘立稳

      2025,33(6):645-657, DOI: 10.11943/CJEM2025023

      摘要:为准确分析图像末制导炮弹内弹道性能及所受的发射过载,根据适配的火炮发射平台、发射装药特性与作用原理,研究了不同装药号发射的内涵本质,建立了图像末制导炮弹内弹道两相流模型,依据两种不同工况条件仿真与实测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合理性验证;以此为基础,基于验证的内弹道两相流模型,分析了某型图像末制导炮弹不同装药号发射时膛内压力波动、弹丸膛内运动等的演变规律,并通过搭建的发射过载工程计算模型,研究了该型图像末制导炮弹在各装药号下所受的发射过载特性。结果表明,两种验证工况下的膛底最大压力和弹丸炮口速度的相对误差均在2%以内,仿真与实测的膛底压力和膛内压力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吻合度也均较高;基于验证的模型获得的不同装药条件下图像末制导炮弹内弹道性能与发射过载变化规律与实际发射过程的一般规律一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综述
    • 付辉, 单雨佳, 田天, 王金鑫, 王涛, 张文全

      2025,33(6):658-670, DOI: 10.11943/CJEM2025006

      摘要:根据分子连接方式的不同以及是否为中性分子,将近年来报道合成的高能耐热化合物划分为稠环类、联杂环类和离子型三类。研究综述了三类高能耐热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与物化以及爆轰性能,并对三类高能耐热化合物的应用前景进行评价;展望了高能耐热化合物的合成发展方向:开发普适性的骨架构筑技术、推进计算模拟与分子设计融合、创新绿色高效合成工艺,为设计合成新型高能耐热化合物提供参考借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王海风, 王康才, 刘渝

      2025,33(6):671-680, DOI: 10.11943/CJEM2025076

      摘要:以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材料科学领域,也为含能材料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为含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提供了全新的研发范式,有望解决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周期冗长等含能材料研发中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尽管已有部分成功案例被报道,但机器学习在含能分子“设计→筛选→合成→性能验证”全周期研究中的应用,相较于其他新材料领域仍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研究综述了机器学习辅助含能材料开发的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机器学习在含能分子设计、单一性能预测及多性能同步预测中的应用案例。然而,依托机器学习辅助设计合成具有特定性能的含能材料依然充满了挑战。未来应着力推进含能材料数据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开发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体系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性能含能材料的高效创制。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最新刊期
《含能材料》编辑部
2025年第33卷第6期
EI 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学服中心更多
奋进新征程更多
期刊动态更多
特色专题更多
观点更多
行业资讯更多
会议信息更多
新书介绍更多
封面文章更多
主编特推更多
含能讲坛更多

封面文章 | 嵌入包覆型AlH3含能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反应特性【2023No.9】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关注 含能材料
学者微信群
  • 小编08
  • 小编07
  • 小编06
  • 小编05
扫描二维码添加编辑为好友
加入《含能材料》学者微信交流群
友情链接